最近看了「从字体开始」这本书,The Type编著。有意思的是感觉和印象派的发展如出一辙,字体设计的发展也体现了时代交织的另一面,例如香港颜楷的霓虹灯、字怀开口更大的英文无衬线字体的公路牌、中文识别度更高的宋体港铁、中文印刷术造成的喇叭口、Dyslexic给学习障碍人士设计的字体。
拉丁字母的欧洲发展史
- 文艺复兴时期:1455年古腾堡用哥特体风格的金属活字印刷了「42行圣经」 (印刷一百八十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等人文主义者崇尚向古希腊罗马学习,歌颂人性的伟大。他认为哥特体难以辨别其本意也不是让人细读,而更多的展示宗教权威。By the way,似乎纳粹也很钟情哥特体 Fraktur,马丁·鲍曼1941年1月3日公文副本,禁止使用 Fraktur体来“代表元首” 。
新古典主义是西方世界在19世纪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产生的复古和改造运动(介于洛可可和新艺术运动之间),路易十四执政期间,法国学者研究设计了国王罗马体,为后世的现代衬线体做了铺垫,同样思路影响力 Didot(被Vogue、时尚芭莎、ELLE、阿玛尼、巴宝莉使用)、Bodoni(被华伦天奴使用)等字体的诞生。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印刷出现了更多易读性跟高更夺人眼球的衬线体
- 到了现代以包豪斯为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跟着躲避战争的设计师们一起普及到了全球。拉丁文是瑞士意思的Helvetica(被FENDI使用) 、德国字体 Futura(被LV使用),被称作现代主义中性风格。最近的一众品牌LOGO开始换成无衬线体也是开始拥抱现代主义的标志吧,更加简单纯粹、各种平等不歧视的理念。
「花椿」杂志
1915年,福原信回到日本接受资生堂,次年成立了意匠部(现为宣传设计部),资生堂名字出自「周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结合定位”完美尊贵、最高品质“,查阅古籍,诞生了著名”资生堂体“(高宽5:4,重心略高),受现代主义影响1991年瑞士设计师设计了代表西化生活的英文字体。
1937年,企业原有的两份内部刊物被改造成了今天著名的「花椿」杂志。
一些中文字的发展
1805年,英国伦敦布道会选派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年-1834年)来中国传教,1807年9月8日到达广州。为了印刷中文圣经,开始在广州秘密雇人刻制中文字模,制作中文铅活字。后因清朝政府禁绝传播洋教,刻字工人害怕招来灾祸,将所刻字模付之一炬,以求灭迹。马氏此举,是在中国本土采用西方铅活字印刷术制作中文字模、浇铸中文铅活字的开始,印刷界将其作为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之始。随后他以马六甲设立东方文字印刷所,翻译出版第一部《新旧约中文圣经》等书,成为将基督教的全部原始教义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他还编辑《华英字典》,出版汉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美国人姜别利于(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生于爱尔兰,后迁居美国) 1858年奉派来华,在宁波主持华花圣经书房,后把印刷所改名为美华书馆,1860年迁至上海。1869年任美华书馆主任,负责日常事务。曾发明以电镀法按点数标准制作7种大小中文字模,可和西文配套,用于排印中西文夹用的印刷品。分别命名为:一号“显”字,二号“明”字,三号“中”字,四号“行”字,五号“解”字,六号“注”字,七号“珍”字。由于这七种汉文铅字的大小分别等同于西文的七种铅字(字身高度为23.546mm、0.927英寸),从而解决了中西文的混排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汉字简化、拉丁化(蒙古语也提倡过拉丁化,似乎有发音字母不完整的问题,后续苏联占领下的蒙古国开始使用西里尔字母字母表达)的浪潮前赴后继。20世纪初是中国美术字活跃的时期,干练具有几何感的黑体美术字风头盖过了以往商号常用的粗楷体。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通过,黑体取代美术字登上了主流舞台。
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于1998年前后研发的“华文细黑”和“华文黑体”这两套不同字重的简体中文黑体修改而来,并都成为Mac OS X与iOS的预设中文字型。
扩展阅读: